新聞中心
HOT NEWS
聯系我們
13720000781
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文清路4號銀天大廈
13720000781
贛州建筑設計公司:中國古代抗洪防澇建筑設計
有這樣一些建筑,
始建于百年前,歷經歲月洗禮,
經過數次洪水考驗,依然屹立如初。
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
中國古代的智慧抗洪防澇建筑。
——贛州建筑設計公司
安徽壽縣縣城
經過1991年、2003年洪水的安徽壽縣縣城安然無恙,即使水已經淹過城門,城外一片汪洋,但是城內還是安居樂業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
原來壽縣一直保留的古代城墻起了巨大作用。四方的城墻居然把洪水擋住了,壽州古城就像放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個盆。
壽春古城為什么能成功地躲避洪水?它的設計巧妙有三處:
城墻的石岸
壽縣的古城墻在壁腳處加筑了一周高3米、寬8米石頭的堤岸。
護城石堤為整個城墻增加了一道堅固的防線,頂住了洪水對城墻根基的直接沖擊。
城門的設計
甕城是保護城門的一個小城。甕城門和城門相互錯開對于防洪也是絕妙之筆。
因為一旦甕城門潰決,洶涌的洪水以超常速度沖擊對面足夠堅固的城墻。城門錯開就極大地削弱了洪水對二道門的沖擊作用。
特別是北甕城門朝西、西甕城門朝北,避免了洪水對甕城門的直接沖擊。
月壩
城里又是怎樣解決飲用水和排水問題的呢?
城內四角處設置內城河和蓄水塘,解決居民飲水排水的問題。
雨天時,城里雨水可以通過涵洞排到城外。
針對外面的洪水倒灌的情況,工匠們在排水的涵洞中設計了月壩。
若城外的水位低于城內,涵洞的木塞子是打開的,水就排到了城外。
若城外洪水高于城內的水位,涵洞的木塞子就堵住了涵洞,防止洪水的倒灌。
壽縣古城設有東、西月壩,分別榮膺了“崇墉障流”、“金湯鞏固”的譽稱。
涵洞和月壩的設計,成功解決了城內排水的問題,實現了防洪和排水的自動化。
江西贛州古城
現存的贛州古城,是由唐末五代時楊筠松選址建造的“上水龜城”,城形如龜,可以減小洪水對城墻的沖擊力。
除了具有壽春古城的防洪特點,贛州有自己獨特的排水系統——福壽溝。
宋朝之前,贛州城屢遭受洪澇災害的侵襲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
宋熙寧年間,官員劉彝任知州,規劃并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。同時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,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,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“?!薄皦邸倍?,故名“福壽溝”。
這個宋代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統,歷經近千年至今仍在繼續發揮著它的排水功能。
贛州的下水道被改造成矩形斷面,磚石砌壘,寬90厘米,高180厘米,溝頂用磚石壘蓋,縱橫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,將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。
福壽二溝把城內的幾十口池塘相連。這樣可以增加城市的雨水調節容量,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,也可以利用池塘養魚、淤泥種菜,形成生態環保循環鏈。
為了防止洪水倒灌,贛州有12個水窗,水窗結構與壽春的月壩相似。
水窗還有調節池,整體控制調節城內的水量。
福壽溝飽含著古人防洪排澇的遠見與巧思,無論暴雨洪水如何泛濫,贛州城里的人們依然生活如常。